立秋一至,北方“抢秋膘”的俗语便如约而至。这一延续千年的民俗,藏着古人顺应时节的生存智慧——历经盛夏酷暑,人体津液耗损、脾胃渐弱,需借饮食之力补益元气,为秋冬御寒储备能量。然而,当物质丰裕的现代社会遇上“贴秋膘”的传统,如何剥离“盲目增肥”的误区,重拾“养护脾胃”的核心要义,成了立秋养生的关键命题。
“抢秋膘”这看似朴素的风俗背后,实蕴藏着顺应节气,调养身体的古老智慧,其核心正是秋季养好脾胃。在中医理论中,脾胃被誉为“后天之本”,是气血生化的源头,如同大地承载万物生长一样关乎我们机体的整体健康。立秋时节,夏秋交替,湿气渐退而燥气初生,大家容易感觉干燥不适,尤其是我们北方地方。秋季若脾胃失调,水湿易停积,秋燥更易乘虚而入,人常感困倦乏力、食欲不振、甚至腹胀便溏。古医书记载:“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。”因此,立秋养脾胃,恰是调理身体、增强体魄的关键一步。
展开剩余57%那么,立秋时节如何科学地养护脾胃,正确理解“贴秋膘”的内涵呢?
饮食调养是根本,应遵循“少辛增酸”、“清补润燥”的原则:
1.宜食健脾益胃之品:山药、莲子、白扁豆、南瓜、小米粥、薏苡仁等,性质平和,能缓缓滋养脾胃之气,助其健运。
2.慎食生冷油腻:立秋虽热,但阳气已开始内收。冰镇饮品、寒凉瓜果(如西瓜)及油腻难化之物,最易损伤脾阳,导致运化无力,湿浊内生。尤其冰箱内直接取出的食物,尤需警惕。
3.温润防燥缓进补:立秋后秋燥渐显,可适当食用银耳、梨(蒸熟更佳)、芝麻等甘润之品以润燥生津。进补宜清补、平补,如鸭肉、鱼肉等,避免过早、过急食用大温大热或滋腻的补品。
若已有明显脾胃不适症状,如长期食欲差、饭后腹胀、大便粘滞不爽等,则需寻求专业中医师辨证调理,或予中药汤剂针灸、艾灸、穴位按摩等法,切莫自行盲目进补。
除了饮食之外,我们还要注意调畅情志安中焦,中医有“思虑伤脾”的说法,注意调节心情,保持豁达平和,避免过度思虑、紧张、忧虑都会影响脾胃功能。
“抢秋膘”是古老农耕文明对天时与人体关联的朴素认知。今日我们承其智慧,更需科学理解“抢秋膘”真意——非盲目增肥,用心养护我们的脾胃,正是立秋时节最应珍视的养生之道。
专家介绍:
陈建荣: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中医康复治疗中心副主任,副主任中医师。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,医学心理学方向硕士研究生,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。从事中医精神心理科临床工作10余年,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调节夜寐不安,情志不畅等。
发布于:辽宁省倍顺网配资-炒股配资官网平台-证券杠杆-炒股配资之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